22日,《國務院關于耕地保護工作情況的報告》提請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。報告表明,從布局變化來看,中國耕地多年來“南減北增”的態勢開始轉變為“南北雙增”。
報告指出,2023年度全國國土變更調查結果顯示,全國耕地面積達19.29億畝。從地類結構方面分析,旱地有9.68億畝,占比為50.2%;水田4.68億畝,占比24.2%;水澆地4.93億畝,占比25.6%。從地區分布情況來看,黑龍江、內蒙古、河南、吉林和新疆這5個省區的耕地面積均超過1億畝,5省區的耕地面積總和接近全國耕地面積的40%。
報告顯示,2023年末全國耕地面積與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(標準時點為2019年12月31日)時相比,總量增加了1120.4萬畝,增幅為0.58%。在布局變化上,原本持續多年的耕地“南減北增”轉變為“南北雙增”,秦嶺淮河以南地區耕地凈增加210.5萬畝。從坡度變化情況來看,園林地“上山”、耕地“下山”的趨勢初步顯現,全國坡度25度以上的坡耕地(不含梯田)凈減少132.19萬畝,2度以下耕地凈增加714.7萬畝。
報告提到,中國積極推進低效用地再開發工作,在北京等15個省份的43個城市開展試點,啟動實施再開發的面積達153.55萬畝。自黨的十八大以來,全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建設用地使用面積下降約45%,從源頭上減少了對耕地的占用。
報告稱,中國建立健全了耕地保護“長牙齒”硬措施工作機制,以“零容忍”的態度嚴肅查處各類違法占用耕地行為。2023年度,違法占用耕地數量已降至2018年度的四分之一左右。
根據報告,截至2023年底,全國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超過10億畝,為全國糧食產量連續多年穩定在1.3萬億斤以上提供了有力保障。